• 协会简介
  • 协会公告
  • 公益活动
  • 课程培训
  • 会员动态
  • 专家团队
  • 资料下载
  • 心理百科
    新闻资讯   ||  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中心
  • ·  新闻中心
  • ·  协会公告
  • ·  专家团队
  • ·  公益活动
  • ·  课程培训
  • ·  健康教育
  • ·  政府项目
  • ·  政策法规
  • ·  会员动态
  • ·  心理百科
  • 协会防疫心理援助指导手册
    发布时间:2020.02.13    浏览次数:

    协会防疫心理援助指导手册


    一、心理援助的目的

    心理援助是世界各国应对突发危机事件的常规方法。所谓心理援助,就是危机事件发生后,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人给予援助,帮助其重新适应生活。心理援助的目的之一,是避免生命伤害,包括对自己和对他人;目的之二,是尽快恢复其心理平衡。

    二、危机干预的重点

    第一,了解危机事件后的心理反应,并将其正常化;

    第二,建立社会支持网络;

    第三,找到积极健康的应对方式。

    三、热线咨询和面对面咨询区别

    1、对比面对面咨询,热线的区别在于——首先服务设置不同:

    2、时间段、不固定具体时长,多一次性咨询;

    3、服务内容不同:不做创伤咨询治疗;

    4、服务方法不同:更多倾听、共情、理解、陪伴、澄清,多使用心理应激干预方法。

    四、防疫危机干预目标人群

    在本次危机干预中,目标人群可分为四级:

    一级:住院的重症患者、一线医护人员、疾控人员和管理人员;

    二级:居家隔离的轻症患者(密切接触者、疑似患者)、就诊的发热患者;

    三级:一二级人员的亲属、朋友、同事等,参加疫情应对的后方救援者;

    四级:受疫情防控影响的疫区相关人群、易感人群、普通公众等。

    五、热线咨询的特点

    1、从实际操作上看,和心理咨询不同的是,我们可能不需要深究问题,而更需要温暖的态度,如认真的聆听、真诚、开放、尊重、包容等等。

    2、整体而言,心理援助热线的基本工作流程可分为六步:了解情况、建立关系、现状分析、抚慰情绪、发展策略、结束咨询。

    3、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医疗相关咨询超出我们的专业范围,必须转介医疗咨询热线;自杀、自伤、重度抑郁等危机个案,建议转介危机干预热线,提供推荐最权威列表(如回龙观医院等)。

     六、防疫心理援助的几点要求

    1、保持专业关系,不发展私人关系;

    2、适当转介,如精神科医院、危机干预热线、心理咨询平台等,特别注意心理咨询师应避免转介给自己,务必要推荐给机构预约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3、不传播不实消息,理解来电者提供的信息都是在应激状态下特定情绪状态中产生的;

    4、认真记录、反思、讨论,不单纯追求接线量;

    5、关注自己和伙伴的情绪。志愿者的娱乐、休息、正常生活都是正常正当的,切勿产生因疫情而形成的愧疚感,请互相提醒。

    七、接线开场三句话(可打印或誊抄置于手边)及回复要点

    第一句:您好,我们是“抗击疫情 心理援助热线,我是志愿者XX(昵称)。

    第二句:我们是24小时工作的热线,号码是×××,我们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工作人员和普通大众提供心理支持 。

    第三句:我们是经过心理专业培训的志愿者(我本人是咨询师/心理专业学生),很愿意帮助您。

    1、如果在一定范围内的必要的担忧,对人能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如遵守规则,改变生活习惯,尽量不要外出等。

    2、如果在这样的疫情面前完全放松,没有任何反应,反而是很危险。如外出不做任何防护措施等。

    3、如果担忧恐慌过度了,会造成失眠,焦虑,恐惧,时间长了甚至导致精神疾病。因此,在这样的一个危机的状态下进行心理援助十分必要。

    八、心理援助技术要求

    做心理援助,首先要了解危机事件的心理反应,帮助受助者了解危机事件给人带来的应激反应、表现和危机事件对当事人的影响程度,那么可以引导当事人说出危机事件中的感受、恐惧和经验,帮助他们明白和接纳这些感受。在危机状态下,它们都是正常的反应。

    第一, 了解危机事件的心理反应。了解危机事件给人带来的应激反应表现和危机事件对当事人的影响程度。也可以通过问卷的形式进行评估。引导当事人说出在危机事件中的感受、恐惧或经验,帮助他们明白这些感受都是正常的。

    第二, 寻求和建立社会支持网络,让当事人确认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明确自己能够从哪里得到相应的帮助,包括家人、朋友、同学、老师及学校内的相关资源,并明确每个人能给自己提供哪些具体的帮助,如情感支持、建议或信息、物质方面等等,增强安全感和归属感。

    第三, 学习积极的应对方式。帮助当事人思考选择积极的应对方式,强化个人的应对能力;思考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会带来的不良后果;鼓励当事人有目的地选择有效的应对策略;提高个人的控制感和适应力。

    (蒋洁根据相关资料编写 20200207

     
    盐城市心理健康服务协会  2025  版权所有 工信部备案编号:苏ICP备18012571号-1